其实元宵和汤圆,它不是有什么区别的问题,而是从本质上来说,压根就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1、元宵最开始并不是特定的食物名。
现在把元宵特定为糯米团子,那是后世的事。其实元宵的本义,就是“元夜吃的小吃”。
2、古代的元宵很小,而且没有馅。
《郑玄注礼记·乐记》里就说: 宵之言小也。——其实现在依然存在这个词义、宵碎、宵小、宵民,就这意思。摇元宵,这倒是真的。但古代的元宵真的没有馅。或者你可以这么想,今天你喝奶茶,那里边的珍珠,就相当于古代的元宵。
咱这么说,古代多少年来,老百姓连糖都吃不着,甜菜和甘蔗传到中国以前,中国只有麦芽糖,产量极低。谁家老百姓舍得那么浪费麦子?哪给你包甜馅去?也因此,即使到了南宋,汤圆被发明出来,也未必是甜馅的。
到了今天,元宵、汤圆,也都未必是甜馅的。
3、古代的元宵节,就是为了表示年过完了。
《汉书》里说: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
《说文解字》里提到,“有假宵为肖者。汉志人宵天地之貌是也。”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当时就是为了表示,旧的一年彻底离去,过完这一天,就是新的开端。
4、汤圆没什么内涵。
据说汤圆起源于南宋,出现的汤圆的时候,国人过元宵节已经过了1000多年了。也就是说,早在汤圆出现以前,国人已经吃了1000多年的元宵了。
5、古代人在相当久的时间内吃的元宵,是半面粥半元宵。
这倒并非因为元宵是摇出来的容易煮化煮成糊糊,而是因为古代人压根就不爱吃搓成团的糯米球。你想,那玩意又不甜,费嚼还不易消化,赶上团子大点里边可能还比较硬,古人对这种食物并不那么爱。所以在古代很长的时间内,元宵都是煮成半粥式的,就如同北方的“疙瘩汤”,咕噜咕噜就喝下去了。
6、古代的元宵也不是纯糯米的。
古代,比如汉晋南北朝时期,糯米粉也是不能够敞开供应的,这玩意产量本来就低。老百姓做元宵的时候,通常都会掺点其他的面粉,比如高粱面,连白面都很少。当时的元宵就是杂合面煮的面球粥,不经煮,也只好熬成面粥。按今天的标准来看,那就是疙瘩汤。
7、别看带个“圆”字,元宵、汤圆,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是圆形的。
简单说就是什么形状都有。大家把美好的寓意寄托在食物上,在造型上就开始耍花活,方的长的圆的扁的都有,不限制。在没有实现“食糖自由”以前,吃疙瘩汤,全靠造型提升食欲。
旧时代,很多讲究的食客只吃元宵不吃汤圆。因为汤圆是用面饼包的,口感发“死”。元宵是摇出来的,口感更加松软,省嚼,口感更加绵软。煮的时候再稍微融掉一些,舀一颗元宵带着半勺面汤,软滑香糯,甚至不用怎么嚼,用舌头一抿,就能把元宵抿开。
我记得汤圆是在2000年左右才大量传入北方,在那之前北方都是吃元宵。当时的元宵质素已经很差了,吃起来都是发硬的。由于它煮起来会融,很多家庭都是用蒸的,蒸着吃,更硬。稍微凉一点,就会达到“难以下咽”的地步。所以我小时候第一次吃到南方的汤圆的时候,竟然有种惊艳的感觉。
直到后来某一次,吃到某名店大师傅专门精心制作的元宵,奶馅的,吃起来松软香滑香甜美无比。我这才知道,不是元宵不好吃,而是有些做元宵的人太糊弄人啦。也是当时才知道,元宵也有咸口的,而且“炒元宵”还曾是厨师的必考科目。
只可惜在北方,很少店能点到炒元宵,即使照猫画虎炒出来口感和味道也很一般,完全没有那种肉般的感觉,尝一口就不想再吃了。
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存在的、可以直接获得的纤维,天然纤维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质纤维三种。像我们常看到衣服上商标注明的有,面料含有成份是百分之几的棉、石棉、木棉、亚麻、麻、罗布麻、羊毛、山羊绒、驼毛、兔毛、桑蚕丝等;化学纤维是指由人工加工制造成的纤维状物体,又可分人造纤维(就是再生纤维)和合成
被列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服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日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美丽和服的女子。看似很简单的和服,其实从每一个和服的配件,到腰带的系法都有着他的讲究。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尝试穿一下日本的木屐,学习一下日本人走路的方式,绝对是一种不错的体验。看似简单的和服,其实它有很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