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起床,打开窗户,发现外面一片朦胧,远处的楼房、山峦、树木都模糊不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刺鼻的味道,你不禁皱了皱眉头,心想:又是雾霾天气,今天出门得戴口罩了。
但是,你知道吗?你看到的可能并不是雾霾,而只是雾或者霾。雾和霾虽然都会影响我们的视野和呼吸,但它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能够分清雾和霾,就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它们带来的危害。
雾和霾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相对湿度:这是区分雾和霾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雾是由大量微细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需要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大于或接近100%,才能形成和维持。霾是由大量微小的尘粒、烟粒、盐粒等组成的,它不需要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高,一般在80%以下就可以存在。相对湿度在80%到95%之间时,可能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需要根据其他指标来判断。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朦胧时,可以先看一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看看相对湿度是多少,如果大于95%,那么很可能是雾;如果小于80%,那么很可能是霾;如果在80%到95%之间,那么就需要结合其他方面来判断了。
能见度:这是区分雾和霾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能见度是指在地面上,人眼能够清晰地看到的水平距离。雾会降低空气的透明度,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也会降低空气的透明度,但一般不会像雾那样严重,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时,可能是轻雾或轻霾。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朦胧时,可以用肉眼或者望远镜来观察一下远处的景物,看看能不能看清楚,如果能看清楚1公里以内的物体,那么很可能是霾;如果连1公里以内的物体都看不清楚,那么很可能是雾;如果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那么就需要结合其他方面来判断了。
粒子直径:这是区分雾和霾的一个本质区别。雾是由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直径相对较大,在5到100微米之间。霾是由尘粒、烟粒、盐粒等组成的,它们的直径相对较小,在0.001到10微米之间。这个区别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出来,但它会影响雾和霾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从而导致外观颜色的不同。
外观颜色:这是区分雾和霾的一个直观区别。雾由于粒子直径大,对可见光的散射没有太多的选择性,因此雾基本上是呈乳白色的。霾由于粒子直径小,对可见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较强,这些粒子散射和吸收可见光时具有一定的波长选择性,因此霾可能就会呈现蓝灰色、橙灰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此外,霾还能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朦胧时,可以注意一下空气中的颜色,如果是乳白色的,那么很可能是雾;如果是其他颜色的,那么很可能是霾。
覆盖范围:这是区分雾和霾的一个空间区别。雾一般比较浅薄,主要是在近地面层中发生,边界比较明显。而霾相对比较深厚,可达1千米以上,并且分布比较均匀,从地面看没有明显的边界。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朦胧时,可以观察一下高低不同的地方,如果只有低处有雾气,而高处比较清晰,那么很可能是雾;如果高低处都有雾气,而且没有明显的分层,那么很可能是霾。
持续时间:这是区分雾和霾的一个时间区别。雾一般从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上午消散。而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大气较稳定时,可全天持续。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朦胧时,可以注意一下时间的变化,如果只有早晨有雾气,而中午或下午就消失了,那么很可能是雾;如果一整天都有雾气,而且没有明显的减弱,那么很可能是霾。
雾和霾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们都有利有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既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又要保护我们的健康。
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存在的、可以直接获得的纤维,天然纤维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质纤维三种。像我们常看到衣服上商标注明的有,面料含有成份是百分之几的棉、石棉、木棉、亚麻、麻、罗布麻、羊毛、山羊绒、驼毛、兔毛、桑蚕丝等;化学纤维是指由人工加工制造成的纤维状物体,又可分人造纤维(就是再生纤维)和合成
被列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服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日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美丽和服的女子。看似很简单的和服,其实从每一个和服的配件,到腰带的系法都有着他的讲究。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尝试穿一下日本的木屐,学习一下日本人走路的方式,绝对是一种不错的体验。看似简单的和服,其实它有很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