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西部、北部和陕西北部,这些地区属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植被鲜少,土壤贫瘠,天灾频繁。而长城外的口外是一马平川的草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地广人稀,于是大量灾民迁往现在的内蒙古中西部河套平原一带。
那么,当年山西人为什么不去富裕的沿海,而是直奔穷苦的草原呢?这背后有哪些深刻的原因和影响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走西口的第一波浪潮开始于康熙年间。这时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在康熙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发式增长,越发人多地少。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分蒙地,内地汉人由此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
而沿海地区,由于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居民大量迁徙内地,沿海城镇衰落,海外贸易中断,沿海防御空虚,沿海地区成为了清朝的“弱肉”。直到康熙中期,清朝才逐步解除海禁,恢复沿海开发,但此时沿海地区已经落后于内地,而且受到清朝的严格管制,不允许私自出海,沿海居民的生活空间和发展机会都受到了限制。
因此,当时的山西人,如果想去沿海,不仅要面对沿途的艰难险阻,还要面对清朝的政策障碍,而且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如内地,所以沿海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目的地。
走西口的第二波浪潮从光绪年持续到民国时期。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的出现,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尤其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急于募集巨额赔款,于是全面开放蒙地,向垦荒移民征收押荒银,交钱后可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同时为抵御沙俄蚕食北方边境,清朝号召“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人定居边境。到民国初年,内蒙汉人达300万人。
而沿海地区,由于晚清的不平等条约,沿海口岸被列强划为租界或势力范围,沿海贸易被列强垄断,沿海居民受到列强的欺凌和剥削,沿海地区成为了列强的“殖民地”。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市场都被列强控制,沿海居民的利益和权利都被剥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因此,当时的山西人,如果想去沿海,不仅要面对列强的压迫和剥削,还要面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困境,而且沿海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都不稳定,所以沿海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有利的目的地。
走西口使得晋陕冀綏四地的社会得到了融合、经贸得到了交流、文化得到了交融,也催生了社会变革的因子。走西口导致更多的汉族移居到口外,使得从綏远省的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二人台这样的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而沿海地区,由于受到列强的长期影响,沿海文化出现了一些异化和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沿海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出现了一些西化和洋化的倾向,沿海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沿海文化的本土性和传统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另一方面,沿海文化受到不同列强的分割和控制,出现了一些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特征,沿海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发生了一些分化,沿海文化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当时的山西人,如果想去沿海,不仅要面对沿海文化的异化和分化,还要面对沿海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而且沿海文化与他们的晋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和隔阂,所以沿海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适合的目的地。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人口迁徙,它展现了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勇气和智慧,也促进了中原和蒙古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走西口的移民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们没有向富庶的南方或沿海迁移,而是直奔穷苦的草原。这背后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走西口的移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汗水,谱写了一段段艰难创业、同命运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他们是一群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先辈,他们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存在的、可以直接获得的纤维,天然纤维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质纤维三种。像我们常看到衣服上商标注明的有,面料含有成份是百分之几的棉、石棉、木棉、亚麻、麻、罗布麻、羊毛、山羊绒、驼毛、兔毛、桑蚕丝等;化学纤维是指由人工加工制造成的纤维状物体,又可分人造纤维(就是再生纤维)和合成
被列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服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日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美丽和服的女子。看似很简单的和服,其实从每一个和服的配件,到腰带的系法都有着他的讲究。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尝试穿一下日本的木屐,学习一下日本人走路的方式,绝对是一种不错的体验。看似简单的和服,其实它有很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