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下级官吏称呼上级领导,多以“办公地点”取代其“职位”,以作敬称。“台”,原指石制的案台,后来逐渐延伸成为官员办公的地点,于是“某台”便成了官员对上级领导的敬称。行至清朝时期,以“某台”称呼上级领导几乎成为了官方惯例,于是便有了“抚台”、“臬台”、“藩台”、“府台”的叫法。
古代官员办公的台案
在影视剧《李卫当官》中,徐峥饰演的雍正帝宠臣——李卫,有一句较为经典的台词:
想当初,在山东兖州,三品的臬台,我也是说咔嚓就咔嚓!
从李卫的这句台词,我们能发现二个问题:
1、三品臬台,在清朝时期绝对属于显赫官职,才会让李卫拥有吹牛的底气和资格;
2、臬台,属于山东的地方官职;
李卫剧照
和“臬台”一样,在现今的影视作品中,“抚台”、“藩台”、“府台”等官员敬称出现的概率也非常高,总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这些顶戴花翎、官服样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级官员以“某台”小心谨慎称呼的官员们,到底是什么官职,又相当于现今什么职务呢?
清朝时期的官制体系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其中殿阁大学士、六部九卿属“中央官职”;而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则属“地方官职”。本文的重点——“抚台”、“臬台”、“藩台”、“府台”,就属于“地方官职”。
清朝官员形象
“抚台”,即“巡抚”的敬称,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巡抚,掌一省行政,从二品”。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巡抚”,乃系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委书记。
康熙年间,为便于“巡抚”对一省文武官员的节制,定“巡抚加衔制”,“巡抚”一般情况下可加“兵部侍郎衔”或者“副都御使衔”,品秩从“从二品”升为“正二品”,行政级别升级为副国级,基本类似于现今兼任国务委员的省委书记。
清朝巡抚衙门内景
“臬者,法度、标杆、标准也”,古代刑律的颁布,称为“陈臬”,后世也多以“陈臬”称呼司法官员,而后“臬司”便逐渐成为司法官员的专称。清朝时期的“臬台”,就是执掌一省司法的最高官员——“按察使”。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按察使”的全称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品秩为正三品,行政级别为副部级,基本相当于现今的省政法委书记。
“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属国”的意思,而后延伸为拥有较大地方权力的地方官员。“藩台”,即为清朝地方官员中的实权派,执掌一省财政、人事、民政的“布政使”。
“布政使”,品秩为从二品,行政级别为正部级,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长。
清代布政使“官契”
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划分,共有“省、府、县”三级,“府台”便是“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的尊称。
“府”,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地级市;“知府”,则相当于现今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其品秩为从四品,行政级别为正厅级。
清代知府衙门内景
除此之外,清朝时期的中纪委书记——“左都御史”,还被称为“宪台”;地方局书记——“总督”,还被称为“制台”;地委专区书记——“守巡道员”,还被称为“道台”。也就是说,清朝时期下级官员以“某台”称呼上级领导的习惯,和现今以姓氏+职务称为上级领导的叫法,基本类似。
就此来看,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乃系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在官制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是助其稳固统治中原地区长达200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清朝为后世官制体系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不容忽视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无线智能家居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电动窗帘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随之,也产生了如果电动窗帘维护不当,容易引起电动窗帘故障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无线智能家居的自控窗帘应该如何维护。电动窗帘开关不好,或者中途不能靠近。 由于手动或其
屋面出现漏水的问题,对日常的生活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但屋面却经常会有漏水的问题,屋面漏水的原因有哪些?面对屋面有漏水的问题,及时快速的解决才是关键,如不解决后果也会特别的严重,来看看屋面漏水的解决办法有哪些。一、屋面漏水的原因有哪些?1、现浇板渗漏原因有两点:现浇板内预埋接线盒上浮,使雨水直接从接线